推广 热搜:

中国拟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容量 将随迁子女“全纳入”

   日期:2024-08-10     来源:www.unixiaoyuan.com    浏览:763    
文章简介: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媒体发布会,介绍农民工工作有关状况。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,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同意义务教育尤为重要,下一步,将进一步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容量,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“全纳入”。

 

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媒体发布会,介绍农民工工作有关状况。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,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同意义务教育尤为重要,下一步,将进一步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容量,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“全纳入”。

有记者提问“目前农民工很关心是子女的入学问题,教育部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同意义务教育的权利方面,做了什么工作,下一步有什么新的举措。”

刘利民表示,怎么样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同意义务教育的问题尤为重要。保障随迁子女同意义务教育,是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,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要紧基础,是做好农民工服务的一个要紧方面。自从有了农民工这个群体,他们的子女同意义务教育也就摆在了教育部的面前。中央领导同志也很看重这项工作,全社会也非常关注。

刘利民表示,农民工子女平等同意义务教育这项工作态势好。前不久国务院农民工领导小组组织6个小组,分赴6个省区督察农民工工作,其中一项就是看看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同意教育的状况。譬如内蒙的几所学校,既有农民工子女和普通市民子女一块学习的学校,也有几乎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。这类农民工子女跟过去有非常大不一样,很鬼灵精怪,特别自信,完全融入到城市日常,完全融入到学校当中。督查结果表明,各地政府都把农民工子女教育摆在十分要紧的地方,很看重,健全了政策手段,明确了保障条件,有效地保障了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。

刘利民指出,目前拓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五个方面。

一是保障入学机会公平。根据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》和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建议》等文件需要,坚持“两为主”、健全“两纳入”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,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、以公办学校为主,同时将常住人口纳入地区教育进步规划、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。截至2014年底,全国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比率维持在80%。除此之外,政府购买的民办学校学位不断增加,2014年达到124.6万个。

二是保障教育过程公平。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据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,在公办学校就读的,免除学杂费,不收借读费;对在同意政府委托、承担义务教育办学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,也拨付相应教育经费。教育部还需要学校对随迁子女与城镇学生混合编班,在教育教学中同等看待。

三是加强财政奖补力度。中央财政以奖补资金的方法,对各地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同意义务教育工作予以奖励性支持,主要支持东中部区域接收随迁子女较多的省份。2008至2014年,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40.51亿元。

四是扩大城镇教育容量。为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“有学上”,经国务院赞同,自2014年起,国家启动推行了“全方位改薄”工作,即全方位改变贫困区域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,将解决县镇大班额问题作为重点任务之一,需要各地采取新建、改扩建等手段,对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,扩大公办学校容量。同时,需要各省份加强对不同规模城市教育承载能力的谋划,加快小区配套学校建设,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要。

五是革新教育管理。2014年,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规范全方位打造,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软件建成并联网试运行,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了便捷快捷的学籍转接服务,跨省转学手续通过互联网就能全部完成。2014年学籍系统为507万名学生省内转学、62.6万名学生跨省转学提供了服务。

刘利民表示,下一步教育部将依据国务院需要,研究拟定有关文件,对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做出新部署,提出新需要:

一是不断提升随迁子女同意义务教育保障水平。增强公办中小学接纳能力,体现以公办学校为主。在超大城市和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短缺的特大城市,进一步推进流入地政府出资购买民办学校学额。

二是继续消除随迁子女就学障碍。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中小学校要拟定或主动公开有关政策,明确随迁子女招生计划、手续、时间等,简化就读手续,规范入学程序。

三是加大随迁子女学籍管理。准时准确学会随迁子女学籍异动状况,健全随迁子女综合素质评价,打造完善随迁子女成长档案,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学习、就业等提供基础性保障。

四是进一步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容量,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“全纳入”。

 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